微距生态摄影的 4 大构图原则
文章来源:www.sypshy.com    文章作者:V摄影
发布时间:2022-12-16 08:26

与其他学科相比,微距摄影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你不能要求模特配合,摆出各种你想要的姿势,就像拍人像一样。你不能上到三脚架的对焦段,慢慢思考构图,调整曝光参数,就像拍风景一样。

在拍摄这些小生命的时候,你可能只有一次捕捉画面的机会。用什么构图,能兼顾抓拍成功率和画面呈现效果,值得思考。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微距生态摄影的一些构图小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1. 留给主体视线空间

在拍摄昆虫、其他小动物甚至人像时,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是,给被摄对象留有看得见的空间。

这个原理适用于所有有头有眼的生物,因为视线本身就是一条无形的引导线,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引导到主体视线的方向。


如下图,虫子的头是朝右的,所以在画面右侧留一些空间,这样观众的视线也可以延伸,看起来会更舒服:

反之,如果头前预留空间不足,看着是不是感觉别扭?

一些保守的作品遵循三分法,但有时它们可能更极端。增加主体和预留空间的比例,做边缘构图,利用留白加深视觉印象:

但是预留空间的时候也要考虑视线前方是否有有趣的风景或者特殊的光影,会不会太单调。

如下图,蝴蝶前面的空间没有其他风景。幸运的是,这里有特殊的光影,可以作为焦外的零散场景。不然我还真不敢留这么大的空间。

2. 主体是否表现完全

看到这个标题你是不是有点迷茫?讲真,技能君也是不解,但是看了一个例子,马上就明白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只蜻蜓:

敏锐的童鞋立刻发现了问题。“老湿!你刚才说的,要给主体的视线留有余地。为什么你的蜻蜓脸都快撞墙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蜻蜓是细长的生物,身体的中后部也是蜻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保证画面核心内容——蜻蜓头复眼显示效果的前提下,我想多多少少把蜻蜓身体的中后部表现出来,让观众觉得是完整的。

你可以想象,如果屏幕上只有一个蜻蜓头,它后面是什么

不,就是这么尴尬:

一点也不像蜻蜓!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蜻蜓应该是一个很长的形状的东西,而你的照片只露出了它的头,看着当然别扭~

而如果你拍的是又矮又粗的动物,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此外,构图还要考虑画面整体的场景分布。再看看图片,你就明白了:

昆虫的视线前方几乎是空的,屁股后面有一根小树枝大致清晰,可以提供场景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需要严格遵守“保留视线空间”的原则?我相信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3. 利用线条让画面更活泼

拍摄微距时,控制曝光或用黑色纸板打造纯黑背景是常用的方法。

在头顶拍摄叶面的昆虫时,黑色背景上的叶缘会形成优美的曲线,使画面更加生动。构图的时候可以考虑多留一些位置给叶缘曲线。

在拍摄虫虫的“侧脸”时,还可以调整拍摄角度,使树叶的边缘呈现近似线条的形状,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

除了刀片

曲线和纹理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利用的自然线条。

特别是整体呈长条状、叶脉众多明显、平行排列的叶/草面,是非常强烈的视觉引导线,可以有效加强画面的方向性。

4. 不要贪多

当画面中同时出现两个同类生物时,大部分摄影师会选择让它们位于同一焦平面,一起进行清晰的构图。

虽然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拍摄更多的生物个体,但我

如下图,对于两只蜻蜓,我选择了在焦外让右边产卵的母蜻蜓清晰,左边的公蜻蜓模糊,配合后面的流水和零散的景物,让画面更有立体感。

总之,我们一定要记住,构图的本质是将画面的元素重新排列组合,目的是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舒服或者更吸引眼球。

今天给大家提供的只是一些参考意见。还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生搬硬套。我们拍出来的作品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期我想告诉你的就是这些。感谢您的观看。下次见。

(本文转自DIGIPHOTO)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