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每个焦段的镜头都可以用来拍出好的人像,只要你结合它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应用;但实际上,没有
很少有户外人像摄影师喜欢使用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有什么特点,拍户外人像有什么优势?拍摄时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长焦镜头一般是指焦距超过135 mm的镜头,除了视场小、变形小、景深小等基本特征外,长焦镜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空间压缩感。
所谓空间压缩感,就是弱化“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让距离不同的景物看起来更近,有利于画面所有元素的组合,让画面更充实。
下图就是一个例子。近处的人,远处的栏杆,远处的小屋,远处的树,在长焦镜头的作用下都不远处,画面紧凑饱满:
在拍摄大量相似场景时,利用长焦镜头的这一特性,可以将距离不同的场景“拉”到同一平面上,获得场景重叠的美感。
下图就是一个例子,长焦镜头
让头部背景中的向日葵花海显得更多更大:
除了空间压缩感,长焦镜头的视觉失真效果也很小,基本不用担心人物变形的问题。
同时长焦镜头景深浅,虚化能力强。可以在没有特别大光圈的情况下模糊前后景,可以让凌乱环境中的主体更加突出。
有了这些特点,长焦镜头在拍摄户外人像时独树一帜。但是要想真正用好长焦镜头,还得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背景的选择。
长焦成像的透视变形小,既是优点也是缺点:长焦成像由于缺少透视,往往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显得“平板”。
如果选择靠近主体的物体作为背景,这种“平面”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拍摄长焦人像时,要尽量利用背景为画面营造立体感和空间感。
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收敛线(如道路、隧道、桥面等。)为了让画面更深刻:
还可以增加画面中的前景,同时打开光圈。
背景模糊,保持人物清晰。
由于长焦镜头的离焦成像普遍较好,整个焦平面就像被裁剪出来一样,过渡非常自然,透视突出,彻底解决了“画面平和”的问题:
另外,背景景物的远近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对于不同焦距的镜头,最佳模糊区域是不同的。比如135mm镜头的最佳模糊距离是5-8米,200mm镜头的最佳模糊距离是8-13米。
这也意味着你的镜头焦距越长,你需要寻找更远的场景作为背景,以达到最佳的模糊效果。
照明手法也围绕着“长焦镜头变形小,画面容易出现平面”这一特点。
既然长焦画面是平的,尽量不要再用正光,要拍得均匀。使用背光和侧光更好地将人物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当人靠近相机时,可以用闪光灯补光。调小闪光灯功率,通过滤色纸控制色调,基本可以达到很好的补光效果。
闪光灯的输出功率也可以略高于背景环境光,使人物的亮度略高于背景亮度,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增强立体感。
但突出的主体属于突出的主体,要注意控制主体与背景的光差来补光。人造光源不应该使主体和背景感觉分离,尤其是当背景暗的时候。
这就是我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