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逆光很美。无论是人像、风景,还是只是日常的小场景,逆光都能营造出一种美丽清新的感觉,是一个非常明亮的光位。
不过“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句话也适用于逆光拍摄。逆光拍摄也比其他光位更难。你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才能拍出好的片子。
1.更早,或
后来
众所周知,自然光源的照明效果总是比人工光源好。
你最好在上午9点或下午4点前拍摄,这样阳光角度低,可以找到“自然”的逆光,拍摄效果更好。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早一点/晚一点,接近日出/日落时再拍,这样自然光会带来暖色,产生更愉悦的视觉效果。
当然,并不是说其他时间段不能用自然光源拍逆光。
中午阳光强度和角度大的时候,可以在室内拍摄,用windows突出
片状光源,找背光/侧背光位置,也能拍出好作品。
主体是图像的焦点和视觉中心,也是你希望观众第一眼就注意到的部分。最好让主体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相对“分离”,轮廓不重叠,这样主体才能足够吸引人。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降低——的平面位置,必要时甚至可以在地面拍摄。这样,你就可以把相对“干净”的、没有其他“干扰”元素的天空作为背景,让主体足够“分离”。
构图时,最好不要把太阳——包含在框架里,至少不要让太阳“完全”
出现在画面中。
如果太阳“完全”出现在画面中,光比会变得相当大,你会经常在画面中发现一个曝光过度的白色亮点。相信我,这可不好看。
相反,把太阳放在取景框外面,或者用取景框“切割”太阳,只露出一个角,这样可以让被摄体保持足够的亮度,曝光过度的太阳也不会太侵扰:
除了“切框”,还可以尝试把太阳直接放在主体后面,放大主体来“填充”整个画面;或者用其他元素遮挡太阳。
这样,即使阳光太过暴晒,也不会特别碍眼:
除了用上一章的手段降低光比,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入手,曝光时主要考虑天空,剪影主体,只记录轮廓。
使用这种技术时,可以让太阳直接“入镜”,以天空部分为基准进行测光。例如,当天空中有云时,可以尝试降低曝光度以保留云的细节。而主体自然会变黑。
这个技巧的关键是选择主体,你需要找到一个与背景分离度较高的主体,避免主体的轮廓与其他元素叠加。放大主体使其“填满”画框,降低以天空为背景的平面位置,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剪影”不一定是没有细节的死黑。当背景中没有太多需要保留细节的场景时,可以加大曝光,让前景有一定的细节,背景也不会严重过度曝光。
其实这种暗而不死黑的“半剪影”,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神秘”的美感,配合零散的场景背景,效果也很好。
这一期我想告诉你的就是这些。感谢您的观看。下次见。